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贾府四春的名字,带有着万物辞冬迎春的生长之意,也反映了人们熬冬盼春的热切之情。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漫长且萧索的冬日下,“数九”这一传统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开来,而后兴起了“九九消寒图”,以此盼望佳人,喜迎佳期,坐拥花海,收获喜事连连……
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代表最大、最多、最长久,九的积累意味着阴消阳长,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九九消寒图,诸字皆九划,合计共八十一划,从冬至日开始,每过一日染涂一划,涂尽九字后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暮秋时节,掌灯时分,生活在左举办了一场《九九消寒图》New Hanfu系列主题发布会,将古人的冬日趣事融入现代服饰,以红求暖,以衣盼春,为大家展示一派白雪红梅的静美,以及暖冬消寒的韵味。
消寒,
暖冬,
即景联诗。
清代查慎行在《人海记》中这样记载:“每年十一月初一日,宫中始烧暖炕、设围炉,旧谓之‘开炉节’。人们准备柴火、修补火炉,燃起炉火来消寒。”开炉节这天,贾府内有个固定的项目,名曰消寒会,又名暖冬会,大观园里的才子佳人共聚一堂,吃喝玩乐,即景联诗。
凤姐问:“你们今儿做什么诗?老太太说了,离年又近了,正月里还该做些灯谜儿大家玩笑。”众人听了,都笑道:“可是呢,倒忘了。如今赶着做几个好的,预备着正月里玩。”说着,一齐来至地炕屋内,只见杯盘果菜俱已摆齐了,墙上已贴出诗题、韵脚、格式来了。宝玉、湘云二人忙看时,只见题目是:“即景联句,五言排律一首,限‘二萧’韵。”
——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香
沁梅香可嚼,淋竹醉堪调。
梅香,孤傲,洁净,沁人心脾。《红楼梦》曾记载,贾母想听笛声,便命人爬到后山上,在空中,在月下,远远地,缓缓地吹奏,此即笛韵悠扬。梅香,与这玉笛清音相像,只需等待一阵风,就能把不经意间盛放的惊喜,惊艳展现。
浓
麝煤融宝鼎,绮袖笼金貂。
浓,渐暖,上升之气也。芦雪庵的消寒会上,众人精心装扮,流光溢彩,金翠辉煌,屋内燃鼎炉以取暖,屋外则笼两袖以御寒。此片段中,生活在左运用现代手法来呈现西阵织以及敦煌壁画的华丽,用工艺与色彩上的“融”,来烘托光照日暖的氛围,从而表达日渐升腾的“浓”。
绛
月窟翻银浪,霞城隐赤标。
绛为大赤,梅之本色,“降”声,是一抹历经彻骨严寒而后放的底色,更是一股沉淀身心所得而芳香的底气。一袭红裳,一个绛字,形象而生动地将红梅的智慧,淋漓演绎。
洁
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
物洁,则鲜而光亮;人洁,则品德高尚。宝玉看屋外“光夺窗前镜”,“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的雪,下的将有一尺厚”。琉璃世界,光辉夺目,雪白羽绒与霜色提花绣花的点缀,衬托出青莲君子的形象,清净无染,清雅恬适。
盈
皑皑轻趁步,剪剪舞随腰。
盈,充盈之状,轻盈之美。“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撒盐于空中、柳絮因风起的咏雪之才,与拥有一腔蓝白温情的江南美人,相遇、对视、共鸣,回雪舞轻腰,盈盈态,剪剪步。
映
照耀临清晓,缤纷入永宵。
影随舞动,交相辉映,绛纱灯,是本片段的主角。生活在左参考光影的叠加效果,运用叠彩的方式巧妙映衬出中国传统色彩之美,柔光雅色,不张扬,不娇媚。
幽
何处梅花笛?谁家碧玉箫?
幽谷深林,优雅盛放。“寻春问腊到蓬莱”的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白雪红梅,幽幽其芳,似净瓶中的甘露,使春深日暖,生机盎然。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宝琴笔下的梅香,更多的是女性角度下的细腻情感与思绪,生活在左结合出水莲纹以及蓝紫色的云染效果,让这一唯美意境更加具象。
复
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
象征光明与温暖的绛纱灯再次出场,米字结构、米字剪裁的「米」衣,是对周而复始、寒来暑往的自然节令的诠释,更呼应了每一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的主题。复,循环,可持续,蕴含着设计者的使命与力量。
荣
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
“好俊梅花”,贾母来至室中首先笑道。一个俊字,道尽了红梅多少的精气神,俊俏的脸庞,俊秀的身骨。在结尾片段,生活在左选用与二月明媚春光相呼应的桃红色,作为本次发布会的点睛之笔,希望这一俊朗之色,如阳光,普照大地,如能量,让万物欣欣向荣。
九九消寒图,
巧赋红梅诗。
红,是春风得意,是日光温润,是千百年来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信仰与力量。本次发布会的舞台以红为背景,以黑为秀道,红黑两色的结合正是梅花的精神所在。
梅,独天下而春,梅开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因此拥有“五福花”的美称。《九九消寒图》New Hanfu系列以红裳为主,红衣白雪所萌生的暖意,再现了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时的斗篷大集合场景。
花,花靥妆饰,唐代贵族妇女在盛装中,用胭脂或丹青在脸颊、额头或太阳穴两边画圆点或其它图形,称为“花靥”。眉如远山含黛,肤若桃花含笑,发如浮云,眼眸宛若星辰,远山眉的勾勒,让花靥之妆立体美观。
九九消寒图,万物复欣然。生活在左《九九消寒图》New Hanfu系列主题发布会的圆满落幕,标志着中华民族汉服之美的再度升华,同时也激励着作为传统手工与文化的研究者、创造者、传承者的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前行。中国之美,就是对中国美人、中国美德、中国美物的理解,即为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