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心理学丨“始于颜值,陷于才华”,是自己给自己画的“饼”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我们总说"要注意那些只会画饼的不良企业",可从来没想过,自己才是那个最会给自己"画饼"的人。
前两天晚上一位朋友转给我一篇文章,并说"这就是我期待遇到的那个人"。
我点进去看了看,发现文章是围绕"始于颜值、敬于才华"来写的。匆匆的看完就回复这位朋友说"文章写的挺好的,感觉你也挺认同的。如果能遇到这样的人确实很不错,只是我觉得'为什么把文章发给我'这样的一个问题,可能更重要。"
"我感觉挺认同的,所以就发给你了呀。"
"嗯,这份认同我看的到,我也看到你说期待遇到这样的人。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现在是有男朋友的,而这个行为让我感觉到你似乎对男朋友有些微词。"
"老师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吵架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何止是微词。"
"嗯,那我就再说的直白点,我觉得可能你现在有想要'换掉他'的冲动,尤其是看到了文章里的对比之后。"
"确实有那么点吧,现在跟他在一起,说实话还是挺累的。也真的很想有一个文章中描述的男朋友。"
"嗯,对于这样的问题,我的态度一般是'经营好现在,要比追逐不确定更好'。但当然,这只是我的态度,如何明智的选择还是在于朋友你自己的。"
"说实话,现在我内心也很纠结,不知道该不该继续下去了。"
翻了翻网上的资料,看到这句"始于颜值"是来源于吴桂君的诗句《喜欢一个人》,原文为"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痴于肉体,迷于声音,酔于深情"。
大概从2017年开始,这句话逐渐在网上流传开来,一直到现在也还有人在使用这句话做签名、在以这句话所描述的标准来筛选周围的人,而也还有很多人,不断尝试在这句话的框架内做着一些翻修与重建。
大概它确实击中了我们内心中一些细碎、敏感的地方,所以影响才能一直延续至今吧。不过现在也因为翻修与重建,诞生出不少比原版更能带来共鸣的,比如"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忠于人品"。
年轻的时候因为满脸的胶原蛋白,所以颜值都还可以。到了一定的年龄,颜值、体貌就需要去刻意维护,而这时候我们的颜值、体貌就跟生活小习惯、一个人的内在有了一定的联系,那么始于颜值就不是单纯的只看外貌,而也包括了外貌下透露出来"这个人究竟如何";
"颜值"让我们有了接触的冲动,而接触之后感觉如何决定了随后两个人的发展趋势。假如接触之后,我们被对方身上的优秀、自律、才华所吸引,那除了想要接触的冲动外,也就会从内心里诞生想要更接近、更了解对方的冲动,而这也就是"陷";
冲动带来了行动的动力,有了动力便有了实际的行为。那么这时候两个人就会由平行线,转变为开始有纠缠的线团。相处就成了这样一个时间段最重要的话题,因为再好的感情也经不住恶劣相处的消耗。而所谓的相处,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与对方的性格相处;
有了和谐的相处,其实也就相当于具备了长久走下去的基础。但是想要让这段关系能够由可能长久变成真正长久,就需要有主动、包容、适应、接纳、尊重、珍惜等因素的存在。而这些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善、善良的具体表现;
到了最后,我们仍旧需要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任何一段感情中都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感"问题。那么,你觉得是一个人品很差的能带给你安全感,还是人品挺好的能带给你安全感呢?
经过这样的解读,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完美伴侣"的形象。在这个形象的影响下,开始动心也在所难免。毕竟,这个"完美伴侣"只要一存在、一遇到,我们未来的幸福就能够获得保证了。
所以与其说我们是在倾慕这个"完美伴侣",不如说是我们太希望自己的未来能够幸福、甜蜜、安稳,才被这个形象所深深的吸引。
而为什么我们要很确定自己的未来会幸福呢?
其实刚刚女孩的故事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她有男朋友,但是男朋友与她之间的相处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经常争吵。这样的亲密关系并不是她想要的,甚至这份关系正在伤害她。
而就像难受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开心、低谷的时候,希望自己能早些走出来一样,正处于恶劣感情中的她,希望自己能在未来真正的遇到幸福。
这在心理学中叫做"补偿效应",即用未来、他人的好来弥补曾经的差、用让孩子顺顺利利来弥补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跌跌撞撞,以期通过补偿来使内心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
这种"补偿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并且很重要。
内心冲突往往是带来心理问题的主因之一,而所谓的冲突就是不和谐的状态。比如,我的童年过的特别惨,每每想起来这份惨就会让我的内心很不舒服。而随着年龄的成长,我更加接受不了"别人有一个好的童年,而我童年很凄惨"这一事实,于是便诞生了矛盾。接着矛盾使我们始终处于非常不好的状态中。那么,为了把自己从不好的状态中解救出来,我们就通过让孩子拥有一个平顺、充满爱的童年,来抵消内心存在的冲突,让内心恢复相对平稳、相对和谐。
它的重要性是在于:可以协助我们不被那些我们难以接受的东西压垮。但是负面影响则是,即便孩子的童年非常平顺,带给我们的只是心里安慰,而恶劣童年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依旧接受不了、依旧接受不了,负面影响就会依旧存在。
那么,这样的努力就相当于我们给自己画了个饼,通过期待、想象来充饥。可它并不解决饥饿,不是么?
女孩将文章发给我,确实因为她认可文章里的内容。而这份对文章的认可也变相的说明了她对现任、对当下情感状态的不认可。
当我们正处于不认可的当下时,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接着离开之后,就有很大的概率,她会去寻找"文章中描述的那类人"。
一篇文章就能动摇几年的感情,想想也是挺讽刺的。
而即便在现在,我也偶然会看到一些朋友的签名和自己的朋友圈里出现"始于颜值,陷于才华"。我想,他们大概也都在期待遇到这样一个完美的人。
只是这样完美的人,存在么?
无论原生家庭如何,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会伴随着磕磕绊绊、都会经历很多不怎么好的事情、都会出现一些叛逆与反常。
而这些种种也必然会在每个人的认知、习惯、行为等多方面留下不好的烙印。那么,只有某些特定的程度从这些负面影响中走出来,才有可能具备追求“完美形象”的基础。
抛开特例来说,一般在毕业之后,我们在社会的打磨下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是需要成长。而这样一个时间段我们大概是在22到24岁之间。
接着就按一切顺利来计算,我们应该1到2年的时间梳理自己的过去,从梳理中建立起一个相对真实、独立的自我。
有了这个自我呢,我们就具备了迈向成熟与相对完美的基础。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成长到能从原生家庭的影响中某些特定的程度的走出来、能从经历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中某些特定的程度的走出来、能独立于情绪和欲望、能对自己有相当的掌控权、能做到轻松贯彻自己,而这可能需要7到15年。
这样算下来,最终我们达到这种状态的年龄,也都是35岁往后了。
但这只是非常理想的状况,最终即便我们不设置时间限制,能达到的人有多少也是很难说的。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完美的形象并不是不存在,但真的非常非常稀少。
而假如我们以这样的完美形象为目标,进而去等待、去追逐的话,最终可能等自己35岁了,也未必能够结婚。
看样子这个完美形象,也确实如梦幻泡影般,只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画的一个不切实际的饼。
当然,也不能说在内心里留个念想就是坏事。毕竟,有个目标存在,平日里我们也会更积极一些。
但是好巧不巧的是,当我们内心对这份念想过于执着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的拿着遇到的异性与这个标准相对比。而你也看到了,达到这个程度又有多不容易。那么遇到异性中多数不符合标准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多数不符合",自然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多的失望与无奈。
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另一半是不是满足标准"的看待,其实还是建立在"我遇到一个对的人,未来就有保障"这个逻辑的基础上。从字面上看,这个逻辑是没有错的。但是就如同我们忽略了"达到这样完美非常难"、"这样完美的人非常非常稀少"这两个客观事实一样,我们也忽略了"两个人最终能走多久、走成什么样",不是单纯由对方决定的,而是由我和他共同决定的。
或者说的再直白点,如果对方达到了"完美的状态",我们也恰好俘获了对方的心,可也至少要求我们距离"完美状态"很近,才能缔结一种相对平等的情感联系,这样未来才不仅是幸福的,还是稳定、长久的。
你看,过分夸大别人的作用,忽略自己在问题中的重要性,是不是也是自己在给自己画饼呢?
饼画的再多、再大、再好、再真实,也只是"充饥"而已,最终女孩还是需要去解决活不好当下、适应性有限、不懂相处的问题,父母也还是需要独立从过去的负面影响中走出来。
既然如此,为何我们不脚踏实地一些,从自己出发,让自己先往"相对完美"的方向努力呢?
毕竟,自己达到"相对完美"后,才更容易遇到差不多的人;而从可能性与可行性来说,从自己出发这个方案均要优于等待别人出现。
那么,如果你也有些认同的话,我个人觉得可以尝试从"过好当下"这一点开始,从自己出发做出一些改变。而具体来说大概需要这样几个方向:
1、 减少对当下的抱怨,尝试去看到其中积极的方面;
2、 尝试去看到当下有哪些因素可通过起来,以促进自己的成长;
3、 增加对自己的鼓励与认可,并且无论自己当下什么样,都一并接纳;
4、 沉下心去做好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
也别太被“十几年”吓坏。真正走起来,其实也很快的。
感谢你的阅读。希望我的文章能协助你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
转载自原创文章: